Peniciside
1.主要信息
英文名:Peniciside
CAS编号:1367350-29-5
化学分子式:C38H62O10
化学分子量: 678.9 g/mol
SMILE:CC(C)C1C(C(C2C1(CCC3(C2(CC=C4C3CCC5C4(CC(C(C5(C)C)OC6C(C(C(C(O6)CO)O)O)O)OC(=O)C)C)C)C)C)O)O
2. 国际命名与标识
2.1 IUPAC Name
[1,2-dihydroxy-3a,5a,8,8,11a,13a-hexamethyl-3-propan-2-yl-9-[3,4,5-trihydroxy-6-(hydroxymethyl)oxan-2-yl]oxy-1,2,3,4,5,5b,6,7,7a,9,10,11,13,13b-tetradecahydrocyclopenta[a]chrysen-10-yl] acetate
2.2 InChl
InChI=1S/C38H62O10/c1-18(2)25-27(42)29(44)31-35(25,6)14-15-37(8)21-10-11-24-34(4,5)32(48-33-30(45)28(43)26(41)23(17-39)47-33)22(46-19(3)40)16-36(24,7)20(21)12-13-38(31,37)9/h12,18,21-33,39,41-45H,10-11,13-17H2,1-9H3
2.3 InChlKey
IFFDZLRWLNUFOX-UHFFFAOYSA-N
2.4 Canonical SMILES
CC(C)C1C(C(C2C1(CCC3(C2(CC=C4C3CCC5C4(CC(C(C5(C)C)OC6C(C(C(C(O6)CO)O)O)O)OC(=O)C)C)C)C)C)O)O
3. 波谱数据
3.1 13C核磁共振谱(13C NMR)
3.2 1H核磁共振谱(1H NMR)
4.Peniciside的研究进展
Peniciside是一种来源于真菌Penicillium sp. 169的三萜糖苷化合物,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。
4.1 发现与来源
Peniciside最初由Yuan等[2]在2012年从真菌Penicillium sp. 169的固体发酵培养物中提取并鉴定出来。通过光谱分析和X射线晶体学分析,研究者们确定了Peniciside的化学结构,并发现它是首个具有C-19和C-20两个羟基的蕨烯三萜糖苷。这一发现为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例证。
4.2 化学结构
Peniciside的分子式为C38H62O10,分子量为678.904。其化学结构包含多个环状结构和羟基官能团,这些结构特点赋予了Peniciside独特的生物活性。
4.3 生物活性
虽然Peniciside的生物活性尚未完全阐明,但已有研究表明它可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。作为一种三萜糖苷,Peniciside可能参与调节细胞代谢、信号传导等生物过程。然而,具体的生物活性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。
4.4 应用前景
4.4.1 药物研发
由于Peniciside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,它可能成为新药研发的潜在候选化合物。通过对其生物活性的深入研究,有望开发出具有新型作用机制的药物,用于治疗多种疾病。
4.4.2 生命科学研究
Peniciside在生命科学研究中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。例如,它可以作为研究细胞代谢、信号传导等生物过程的工具化合物,为揭示生命活动的奥秘提供有力支持。
4.4.3 其他领域
此外,Peniciside还可能在其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,如农业、食品工业等。通过对其生物活性的深入研究和开发,有望为这些领域带来新的突破和进展。
4.5 研究展望
尽管Peniciside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,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。例如,其具体的生物活性机制、作用靶点以及潜在的临床应用等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。未来,随着生命科学和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,相信Peniciside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,为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科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。
综上所述,Peniciside作为一种新型的三萜糖苷化合物,在生命科学领域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和应用潜力。通过对其化学结构、生物活性以及潜在应用等方面的深入研究,有望为新药研发、生命科学研究以及其他领域带来新的突破和进展。
参考文献
[1] http://www.kehuaai.com/productInfo/174959
[2] Xiao-Hong Y ,Guo-Bo X ,Wei-Lin W , et al.Peniciside, a new triterpenoid glycoside, from the fungus Penicillium sp. 169.[J].Archives of pharmacal research,2012,35(2):311-4